工作中获得的三点最大感悟
从负责一个功能模块到负责一款产品,再到负责一条产品线。以下是我在工作中获得的三点最大感悟:
1. 产品的话语权来自他对业务的理解
产品需要是团队中最理解业务的人,理解业务包括三方面:理解用户、理解解决方案、理解商业模式。最失败的产品经理总是习惯用逻辑推演产品方案,只管需求不管实现细节,只管开发功能不思考功能对业务的价值。
用户是多样化的,逻辑是一方面,但理解人性一方面需要对人性的洞察(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在实际的案例中去体会。一手的材料包括用户对产品的评论,用户访谈;二手的材料包括应用市场、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论坛中的用户评论,无论是对自己的产品还是竞品的产品,抑或是用户自己的生活方式,产品经理都应该去观察、理解、思考、创造。这是一个递进关系,而不是只有思考、创造。
理解解决方案需要产品经理关注研发实现的细节。我们不用细到明白哪个接口如何写,但是会影响用户体验的实现方案,都应该被纳入关注的范围。其实,在团队里,产品经理应该视研发为免费的学习资源,虚心向他们请教,不同的实现方案会有什么影响,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我看过很多产品经理在研发面前打肿脸充胖子,对技术细节不了解的,要么说自己不用了解,要么强撑着说自己很了解,对研发的方案只有点头称是。这种行为无论对自己的成长还是业务的成功都没有帮助。只有当产品理解了解决方案的逻辑,才能从业务侧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有些研发不好沟通,不想讲解技术细节,但总有愿意讲解的研发。实际上在我迄今的工作生涯中,研发是我最喜欢的同事类型,远比其他资源组要好沟通,愿意沟通。当然,很多研发是很直的,需要产品经理自身的心理素质过硬。
理解商业模式表示产品经理对自身团队的能力,自身公司的能力和市场格局有着清晰的了解。其实,存在着两种黑箱,一个是公司内部,由于公司太大,很多产品经理对公司所处的赛道、渠道的优劣势并不清晰,也无法做出符合公司优势的产品。其实产品的成功不止取决于对用户的洞察,也取决于公司的资源,公司的优势所在。一个渠道擅长的公司是无法用爆款策略的,即使做出了一款爆款,也不会取得成功。另一个黑箱是竞对,尽管可以从研报上了解整个行业的态势,但宏观的信息在指导具体的决策时意义不大。而竞品的信息是隐藏的,可以从有限的露出面得窥一角,但无法看到全貌,也不了解真实的经营数据。这时候只能依赖行业资源的积攒,硬件产品可以从供应商、加盟商、电商数据了解竞对的信息,软件产品可以从应用商店、论坛、社交媒体了解。
对产品而言,用户、解决方案、商业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只有同时理解了这三类,才可以说自己理解了业务。只有成为这个团队中最理解业务的人,产品经理的角色才有价值。不然,产品既不能敲代码,也不能画图标,还不如去做交互设计,好歹有个一技之长。
2. 不要觉得自己是乔布斯,也不要觉得乔布斯都是对的
事实上,就连乔布斯也是被神话的,商业社会的成功永远不取决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所以,从事着平凡工作的我们,内心可以有一种身为创造者的骄傲,但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想出的点子是无与伦比的。
但凡你翻开互联网的记忆,搜索下自己以为是原创的点子,可能早就被人做过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技术或许会进步,但技术的组合模式也许早已被穷尽了。国内没有穷尽的,也许国外已经做了。反之亦然。多看看,眼界打开。
和不要过分迷信自己一样,也不要过分迷信他人,即使是这个领域的标杆,某些功能它做了,我是不是就一定要做?某些参数它有了,我是不是一定要有?某些功能和参数它没有,我是不是一定也没有?
一个产品的功能是不是要做,是结合用户、公司自身和竞争态势共同决定的,竞品只能作为一个参照。别人已经做过的,要去想为什么做了,有没有效果,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我现在是不是可以做?在写 PPT 时竞品可以作为说服他人的素材,但自己一定要明白做与不做背后的逻辑。
产品的成功与失败,有时候是时机问题(也就是技术和用户习惯都没有养成),有时候是传播策略,有时候是匹配问题,策略本身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重点是它的使用情境。产品经理的内心是有一杆尺的,这尺子怎么来,又绕回了第一点,取决于自己对用户、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的理解。
3. 依照规则做事,明白自己只是流程中的一部分
这条不止适用于产品经理,也适用于职场中的大部分人士。很多时间,当我们被指派某个任务,而因为非自身的阻力无法完成时,我们总想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掉。为了项目如期发布,选择承担某些风险,绕过流程。甚至在某些项目上,自己出钱出力。
有很多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来自上司的压力,有自己的责任心,有好胜心。然而很遗憾,这并不是一种好习惯。业务,是依托于现有的流程框架、资源成长起来的,如果业务需要依靠某个人,那么这种业务只是昙花一现。个人的努力,反而是掩盖了流程、业务本身的问题。
从自身而言,把所有的压力留给自己,会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担心忧虑。实际上,我们只是项目流程的一环,项目的成功失败不是自己决定的,需要团队整体的努力。我们能做的,是把问题厘清楚,把自己做了什么,哪些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哪些资源继续推进,风险,明明白白地摆出来,自己作为客观的陈述者,以及从自己的角度看,合理的方案是什么。
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我们是流程的一部分,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作为齿轮中的一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不要想着让一个齿轮把整个工作流都完成,学会寻找他人的帮助,你的同级,上司,甚至上司的上司,都可以成为你的资源。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当你寻求他人的帮助时,当你在流程中时,困扰你的大问题,一下子成了小问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