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个实用的战略工具

都知道后发者要做细分,但是为啥我细分后还是被巨头弄死了?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细分?


这个工具,来自于和某大厂关于一个新业务的讨论过程。


1、

大多数人在做新业务时,都有几个常识:

第一,作为先发者,要快速拿下大规模;作为后发者,要坚持细分。

第二,后发者可以学习先发者的模式,盯着数据快速复制。


但是,常常这么跑下来,不会有好果子吃。


比如,要做个短视频平台吧。

这会儿基本没啥人敢做短视频平台了,主要是前有抖音、快手,后有小红书、BiliBili。

现有的玩家们,太大、太强。

不过,对于大厂,就未必了。

大厂们是有流量和预算的,还算有挑战一下的资格。


那实际做什么呢?

肯定还是要细分,相比抖音、快手、小红书,得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

同样是娱乐内容,抖音有啥,我们躲一躲,做做差异化。

抖音讲笑话?

那我们就主做美景和猎奇。


具体怎么做呢?

短视频做得最好的就是抖音。

肯定得模仿抖音的全屏展示+算法驱动。


果然一做,数据噌噌就开始往上涨……

但是,这么做下去,长期看基本死路一条。


2、

为啥呢?

因为你的产品规则和抖音一样,大的内容领域还是娱乐。

此刻数据是会增长。

增长的原因,来自于有些用户此前没看过短视频、这回是靠流量完成了市场教育;也来自于有些用户只是看到了你的视频、觉得不妨一看。


但是呢?

这些用户只要开始看起了短视频,大概率早晚会遇到抖音的。

一旦用户遇到了抖音。

同样的娱乐内容,但是,抖音流量更大、网红更强、内容更好。

用户只要一看抖音,差距就出现了。

慢慢就会抛弃你的短视频,不知不觉越来越被抖音所吸引。


所以,一开始的数据增长,并不能解决最终通向一条死路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一开始设计战略时,虽然形式上做了“细分”,但是做的并不是真正有效的、指向生路的细分。


3、

那什么是有效的细分呢?


举个例子:

比如,纯按照流量来说,QQ音乐比网易云音乐大很多。

结果,就是靠流量一支撑,QQ音乐买得起周杰伦的版权,网易云音乐就买不起。

长此以往,QQ音乐只会越来越强。


这个时候,留给网易云音乐的路,就是差异化。

怎么做差异化呢?

QQ音乐买了周杰伦,我们就买蔡依林吗?

不好意思,这玩意儿不是有效的差异化,和前面的短视频会遇到一样的问题——

听蔡依林的人也听周杰伦。

你就算买了蔡依林,流量比如QQ音乐,总预算就和QQ音乐没法比,版权的质量就会差很多。

用户但凡想听同类的华语流行乐,早晚还是会因为曲库、到QQ音乐去。


有效的差异化是什么呢?

听古典乐的,和听华语流行的是两拨人。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

网易云音乐聚集起国内最多的古典乐用户,于是买到古典乐上最好的版权呢?

有可能。

如果真到那一天,当QQ音乐想要买古典乐版权时,他反而要掂量掂量了:自己古典乐用户没那么多,买起来好像很不划算。


而怎么聚集古典乐迷?更好的服务好他们呢?

反正和华语流行,肯定规则上会有差异。

华语流行,可能主要看的是歌星和曲风。

但是,

古典乐,也许就要看乐团、看不同的演奏时间、会有更多的版本差异。

我也不懂古典乐。

不过,

把握住这些差异,才能有效的聚集古典乐迷。


4、

背后的区别,

决定了细分到底是否有效。


关键点就在于:

找到的细分,最终是否指向了一个局部的效率最高点。

啥是局部效率最高点呢?

虽然吧,我不是最大的,最大的规模注定属于此刻的领先者,但是,我在我这个细分领域,一旦行程规模优势,我的体验也是领先者实现不了的!

我也是能留住我的用户的!

我也是有护城河的。


所以,有效的细分,指向的必须是细分后的护城河。


那好,我在此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和什么样的推荐规则呢?

其实,是按照细分后的终点状态倒推的。

只有你的形态和规则,最符合细分后的效率要求,目标用户才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才能走向最后活下去的终点。


就像,我们今天看小红书。

更长尾、有用的内容,更高比例的女性用户。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所选择的双列+同时展示文字标题+倡导利他等价值的规则。

这样的形态,友好于这样的内容,于是小红书的内容与用户才会在小红书相遇。

而强推荐驱动、全屏视频、惟数据导向,则决定了抖音注定走向娱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SDN 发布 2023 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

世界不是只有你和你的对手

如何在信息获取上吊打同行?如何利用信息密度写出大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