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字节更喜欢定“超高目标”,美团则喜欢定“靠谱目标”?
1、
一位美团的同学曾经和我说:美团的目标之准,对于外卖这样的成熟业务线,每年年初定的目标,到年底时review,基本上偏差只有百分之几。
所以,美团的目标,一旦定下来必须完成。
也为此,美团论证目标的过程一度做得很重,目标一旦团队觉得不合理,允许团队申诉、质疑。
不过,疫情这几年,外部环境不稳定,就没办法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字节的目标,在不少场合却是“超高目标”。
有多高呢?
很多时候一个部门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完成目标。
如果这样的目标都能完成,肯定特别优秀。
但是,
没完成,也很正常。
目标达成与否并不严格决定绩效。
2、
背后的逻辑,其实是——
只有盯着一个超高的目标,团队才会更可能被驱动思考“有没有原先没想过、不敢想的做法?”
在大多数时候,和别人一样的做法,并不能带来优势。
只有找到更好的做法、如果还能不断找到,对手学起来总归要花更多时间,就可以吃到更多方法的红利、优势由此形成。
比如:
在团队看来,我们是个肥皂作坊。
团队会说:“咱们要更大的产量、就得加人、加工资,要想省工资,就得接受产量上不去。”
如果老板偏偏说“我就是既要又要!既要产量上去,又不要工资增加!”
在这样的驱动下,团队有人开始认真想办法。
才会诞生“流水线”。
流水线的价值,比招人、扩厂房,大太多了。
比如:
在团队看来,我们就这么点流量。
有多少流量做多大规模。
但是,只有面对一个更高的目标,才会有人开始想办法:
会不会有其他免费的流量可薅羊毛?
流量转化率有没有可能突破行业常规的高?
是的,
这也是为啥总有流氓老板说:“花钱做增长谁都会,不花钱做增长才是本事!”
固然有老板穷和抠门的因素。
但是,也因为“不花钱增长”是个更高的目标。
实际上做裂变、做异业合作等新的方法,也是在这样的时候才更容易被想到。
3、
那啥是个好的“超高目标”呢?
目标是让团队思考起来。
那最好,是既要驱动团队能多想想。
又不至于高到让团队绝望。
我也意识到,
当我创业时,和团队讨论年度规划时,常常有一个当时不自觉的习惯。
团队在做规划时,总是想让我做出取舍。
“成本、收益,总得顾一头嘛!今年要做翻倍,你预算这么点不可能!”
我有时候觉得不对劲,应该有更好的做法。
我就会说:
“我其实想做3倍,预算还不能增加。咱们想想有没有啥可能的办法?”
其实就是让目标超出常规一点。
在挑战的过程中,让团队想得更开放、大胆一点。
而这个过程中,新的能力才会形成。
那些新能力才是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于是,我自己创业时,喜欢定更高的目标。
4、
那定一个需要挑战的高目标这么好,为啥美团不这么做呢?
因为高目标的好处,是可以驱动团队挑战。
但是高目标的代价,一方面是预算就没法做了;另一方面,是可能驱动出某种伤害长期的不良行为。
先说做预算的问题——
美团做的还是长链条业务。
比如,活动运营说我们现在做个活动,外卖订单在下个月会翻倍!
那好,
管骑手的团队要通知供应商开始招骑手了,到活动开始了现招肯定来不及。
商家运营,也会通知餐馆们提前备货。
结果,
到了下个月,订单没翻倍。
活动运营说“这不是目标主要用来驱动思考吗?”
供应商和餐馆肯定不干。
所以,不是美团不喜欢提升能力。
而是长链条业务,维持预测准确更重要,一旦不准确,各个环节的代价太大、实在支付不起……
我在喜欢定高目标那几年,
每年都被供给部门骂死了……
供给部门配合着运营的超高目标,提前备好了资源。
到年底,才发现没用出去,合作方骂他们、他们就骂我。
所以,我们后来也走向了追求目标的准确。
放弃了驱动挑战的超高目标。
这玩意儿和是否渴望突破没啥关系,主要和长链条业务,目标不准确时的成本相关。
像苹果,那么追求突破的公司,在定销量目标时,也极为追求准确。
误差高于5%,就会被问责。
否则供应链受不了呀。
所以,美团总是追求能制定出更准确的目标。
日积月累,目标的准确度越来越高。
再说驱动出问题行为的问题——
最常见的,是压榨供应商。
是能短期压出更多利润,但是把供应商伤害了、最后没了合作者,得不偿失。
所以,哪怕在字节,也有些部门定的不是“超高目标”。
(这一点上,感谢评论区即友的补充。)
5、
那目标准了,突破咋来呢?
其实,美团的机制中,也为让目标更有挑战性找到了个解决办法。
就是对标。
在定目标这事儿上,也可以是“既要又要”:
最好目标能确定的实现,不至于让链条的后环节承担太大代价。
最好目标还能驱动团队想得更多、更能带来能力提升。
那一个可行的做法,就是——
看看这行业做得最好的人做到了啥样。
定目标时至少别就常规拍个自然增长。
对标一下行业最好的。
能否在比他更短一点的时间,复制出他今天的效果。
对标行业最佳,其实是一个有更大可能实现、同时又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