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3的博文

最近研究了几个公司,发现一些共性规律。

公司早期快速增长那几年,势如破竹,不断拓品类拓市场。从10亿到100亿再到上市,感觉是非常顺利。 很快,增速就没了,曲线往下走了。 因为消费者习惯变了,竞争对手变了,销售渠道也变了。但自己却跟不上了,转不过身,创不了新。回头看看自己营收规模还在,内部高管拿着大把股票,也过了有冲劲儿的年纪,那就继续吃老本吧。 好几个公司,都是这样的走势和现象。把时间拉长10年甚至20年来看,原因是这样: 初期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在当时有某些竞争优势。 比如,品类选得好,先下手为强;或者擅长做线上营销,在别人还在开实体店的时候把淘宝玩明白了。 靠着自己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加上天时地利,快速增长。 时间长了,优势就消耗没了。因为时代在变,几乎所有的因素都在变,10年后的格局是另外的一盘棋了。这时候就需要公司拿出新技能,全方位的展示。 可惜,公司只会10年前的老一套,没有新技能,也没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慢慢就挂了。 低头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见过很多人在短短一两年里,快速的出成绩,在大厂里晋升,或者在创业时取得进展。是因为正好碰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释放。 释放,换一个词就是消耗。 如果在消耗的同时,不能持续吸收新养分、学习新技能,那么很快这个人就会掉队。 不管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不要过于关注短期的成绩,几个环节都碰上了所以能疯跑一阵。但长期来看,还是要有持续的能力。

“知丁法”

  朱元璋搞了残酷的“知丁法”,勒令天下民众,只能从事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凡不在四业范围内谋生者,统统属于要被铲除的“逸民”,其中也包括没有工作的老百姓。 为了消灭“逸民”,朱元璋要求民众必须“互相知丁”,必须知晓邻居从事何种职业,家中有几口人,何时出门何时归来,有些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如此要求,是为了逼迫民众互相举报。 通俗来讲就是:如果邻居、亲戚和里甲,发现“逸夫”不抓,等到这个“逸夫”犯了事,被官府拿住,“逸夫”本人要处死,邻居、亲戚和里甲连坐,要被流放到不毛之地。 《大诰续编》里记载,朱元璋在松江府一次处死1350名“逸民”,之后在苏州府一次斩首“逸民”1521名。 《大诰三编》记载:镇江坊甲邻里因为没有举报,全部被朱元璋发配去“搬石砌城”,造成无数人家破人亡。 《大诰续编》里记载:洪武十九年,福建沙县几个农民,以一个叫罗辅的人为首,一共十三个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今朝廷的法律好生厉害,我等不在四业范围内谋生,恐要获罪,不如大家一起切掉几根手指,变成残废,就没罪了。”结果被人告发到京城,朱元璋下令将这些“奸民”押回原籍枭首示众,将各家成年男丁族诛,妇女一律流放不毛之地。 后来,朱元璋在《大诰续编》洋洋得意的说道:‘“我这条法律一出,父亲绑儿子报案,舅舅举报外甥,亲戚揭发亲戚的比比皆是。” 所以,“明朝是汉族百姓生活最好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说法。

创业就是凝望深渊,嚼着碎玻璃

  马斯克在一个专访里说,创业就是凝望深渊,嚼着碎玻璃。前者是说无论多大的公司,都可能因为几个决策失误倒下,后者是说员工处理不了的问题都是老板的,不接也得接。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更多体会,而且这个过程好像看不到头: 1. 没有团队的时候就在想,挑几个人来就好了吧。结果招来人还要协调和老团队的关系,而且零售业务太复杂了,培养一个青壮年行业专家替我承担一部分决策,周期是0.5-1年打底,有战斗力的团队是时间砸出来的。 2. 上SAP的时候就在想,主ERP搞定,外围系统修修补补就好了吧。结果到了BI、合并报表、HR,系统集成的复杂程度骤增,花的精力比以前还多。 3. 重组的时候就在想,做完交易就好了吧。结果新的合作模式出来,市场行情又需要额外提供一个选择,新老模式并行的复杂程度,拉爆了团队的财务和信息理解,还是要自己一行行定义产品需求。 4. 设计清分系统的时候就在想,T+1自动跑起来、不用会计干预就好了吧。结果半年以后,自己对T+1时效不满意了,做D+1要亲手推翻老方案。 好想好好睡一觉。

很有启发的大实话

  今天与一位定位很巧妙的创业者、和一位老阿里人聊了天,记录一些对我很有启发的大实话—— 1、大多数的创业者,都说不出来自己业务的“用户价值”是什么。 问规划,想得还是“我做什么功能?” 设计组织,也想得还是“我怎么解决现在的管理问题?” 所以,做着做着,用户价值就丢了,效果也没了。 这些问题没错,但是不应该是思考的出发点。 更好的战略的原点是“到底谁是你的用户?为他实现什么价值?” 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关键动作。 再基于关键动作,设计组织。 2、做事儿,都要看胜率和赔率。 不过,在刚起步,没啥资源时,要胜率优先。 因为赔不起。 有了资源,能承受得起风险了,才该赔率优先。 3、在胜率优先阶段,最大的敌人是贪心 因为保证胜率的最佳策略,是“选定一个有市场价值的难题,持续在这一点上投资,形成别人都无法相比的解决能力”。 贪心就会分散精力、失去优势。 不过戒掉贪心很难。 对我自己,贪心也是最大的难题。 此前创业时,会有小成就忍不住投入点儿其他事儿。 现在,也会忍不住文章写更快、客户接更多。 实际上,贪心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4、戒掉贪心,有一个有效的做法。 就是别觉得任何事儿“简单”。 当觉得一件事儿简单时,就别去做它。 因为, 竞争一定发生在那些难的环节,只是你看不到。 比如,做麻辣烫。 比起炒菜,看起来门店操作是简单了,容易标准化。 但是,竞争一定发生在品牌、规模、选址、采购等等更难的环节。 只有在难的环节上比别人做得好,才能挣钱。 看不到难题,做了几乎不可能赢。 看到了难题,也就容易告诉自己不要做了。 5、怎么在一个难题上持续投资呢? 花时间,持续做就好了。 解决每一个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找到更好的解法。 然后坚持,直到回报到来。

为什么字节更喜欢定“超高目标”,美团则喜欢定“靠谱目标”?

  1、 一位美团的同学曾经和我说:美团的目标之准,对于外卖这样的成熟业务线,每年年初定的目标,到年底时review,基本上偏差只有百分之几。 所以,美团的目标,一旦定下来必须完成。 也为此,美团论证目标的过程一度做得很重,目标一旦团队觉得不合理,允许团队申诉、质疑。 不过,疫情这几年,外部环境不稳定,就没办法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字节的目标,在不少场合却是“超高目标”。 有多高呢? 很多时候一个部门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完成目标。 如果这样的目标都能完成,肯定特别优秀。 但是, 没完成,也很正常。 目标达成与否并不严格决定绩效。 2、 背后的逻辑,其实是—— 只有盯着一个超高的目标,团队才会更可能被驱动思考“有没有原先没想过、不敢想的做法?” 在大多数时候,和别人一样的做法,并不能带来优势。 只有找到更好的做法、如果还能不断找到,对手学起来总归要花更多时间,就可以吃到更多方法的红利、优势由此形成。 比如: 在团队看来,我们是个肥皂作坊。 团队会说:“咱们要更大的产量、就得加人、加工资,要想省工资,就得接受产量上不去。” 如果老板偏偏说“我就是既要又要!既要产量上去,又不要工资增加!” 在这样的驱动下,团队有人开始认真想办法。 才会诞生“流水线”。 流水线的价值,比招人、扩厂房,大太多了。 比如: 在团队看来,我们就这么点流量。 有多少流量做多大规模。 但是,只有面对一个更高的目标,才会有人开始想办法: 会不会有其他免费的流量可薅羊毛? 流量转化率有没有可能突破行业常规的高? 是的, 这也是为啥总有流氓老板说:“花钱做增长谁都会,不花钱做增长才是本事!” 固然有老板穷和抠门的因素。 但是,也因为“不花钱增长”是个更高的目标。 实际上做裂变、做异业合作等新的方法,也是在这样的时候才更容易被想到。 3、 那啥是个好的“超高目标”呢? 目标是让团队思考起来。 那最好,是既要驱动团队能多想想。 又不至于高到让团队绝望。 我也意识到, 当我创业时,和团队讨论年度规划时,常常有一个当时不自觉的习惯。 团队在做规划时,总是想让我做出取舍。 “成本、收益,总得顾一头嘛!今年要做翻倍,你预算这么点不可能!” 我有时候觉得不对劲,应该有更好的做法。 我就会说: “我其实想做3倍,预算还不能增加。咱们想想有没有啥可能的办法?” 其实就是让目标超出常规一点。 在挑战的过程中,让团队想...

CSDN 发布 2023 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

  - 30岁以下的开发者人数逐年下降,从2021年的81%下降到今年的71%。与此同时,40岁以上的从业者人数从去年的3%上涨到了今年的7%。 - 89%的开发者是男性,女性开发者比例较低。 -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开发者占总数的80%。 - 35%的开发者表示会一直从事技术岗位直到退休,而49.9%的开发者表示一旦达到一定技术要求,希望成为管理者。 - 低于5000元薪资的开发者比例从去年的5.5%增长到今年的13.7%。月收入在8000-17000元范围的开发者比例从去年的49.2%下降到40.2%。 - 6%的开发者表示过去一年工资出现负增长,43%的开发者工资没有变化,51%的开发者表示工资上涨。 - 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高收入群体占比最高,81%的开发者月薪超过8000元。 - 北京、广东是开发者聚集较多的地区,占总数的28.2%。上海、江苏地区的开发者占比数量处于第二梯队,占总数的15.1%。 - 学历高的开发者中,高收入群体占比相对较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开发者中,薪资达到1.7万元以上的比例超过五成。 - 大部分开发者每周工作40到55小时,有23.4%的开发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 - 虽然工作时间长的开发者收入较高,但工作时间越长,不满意度也越高。 - 跳槽率较低,不到三成的开发者在过去一到两年内有跳槽经历。 - 往年金融行业的高收入群体占比最高,而今年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高收入群体占比最高。 - Java是过去一年使用最多的编程语言,占比42.9%,其次是Python,占比31.2%。 - 超过半数的开发者认为AIoT可以胜任人类大部分工作,48%的开发者认为AIoT可以取代人类的一部分工作,只有8%的开发者认为AIoT不能替代人类。 - 53%的开发者认同AIoT会增强工作效率,30%的开发者认为AIoT可以提升生活质量,11%的开发者认为AIoT会加剧失业问题,6%的开发者对AIoT持不安全感。 - 41%的开发者认为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出意识,16%的开发者表示肯定会,39%的开发者表示可能性很低或不可能。 总的来说,报告显示了中国开发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薪资、工作时间、行业分布以及对AI和AIoT的看法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为了解中国开发者群体和行业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分享下我的面试准备经验~

  作为一个学校差、家境平平、说话带有四川口音的小镇青年,我也是靠笨鸟先飞、主动进取才有了进入互联网做战略和投研的机会。 每一个求职、处理具体工作的环节,都尽量多想两步、多做一些提前准备。 分享下我的面试准备经验~ 我有两类专门服务于面试的文档。 1️⃣一类是把自己过往面试中大概率会被问到的问题以结构化的形式梳理了一遍,尤其是不同时期的代表项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去盘点一遍,会需要花大量时间,但值得);其次是常见问题如我的优缺点、最大的收获和困难、对新工作的期望、Q&A提问(一些参考:团队的工作重心?期望我负责的方向?跟你最久的人有几年、什么特点、你提供了哪些帮助?汇报线?有哪些研究资源?部门和业务线的沟通机制)等等。 现在这个文档有23页,3万多字,是我职业履历沉淀下来的的宝贵财富。 2️⃣针对特别想去的公司,我会单独用一个文档梳理,做详尽的调研。 大体内容有三块: 1)行业和公司情况。例如通过36kr、虎嗅、公号等渠道检索。上市的企业一定要去看年报、券商研报。 2)团队情况,比如亲自体验该业务线的产品、对比竞品,思考下如果你已经在团队里做战略分析、你是团队leader,会有哪些研究选题?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待解决?ta的老板关心什么?这些可以作为面试时的探讨。 3)把文档1️⃣捋好的、和这个岗位有关的项目放进来,结合公司的特点专门做修改。 如果有相关朋友在目标公司,还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团队氛围。 值得我这样做的企业有哪些呢?过去的互联网当红炸子鸡们基本都在列。但现在我已经对大厂祛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乐观、自信。 共勉。